资讯

致家长:永远不要随便评价你的孩子

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经常会收到来自周围人正面或负面的评价。
“这孩子,真听话!”
“你是一个诚实的好孩子。”“你怎么这么笨啊!”“你就不是学跳舞的料。”······
大人们也许不知道,自己随口的一句评价,可能会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和性格发展,甚至是未来能达到的高度。 
研究表明:受自身心理发展水平、认知发展水平的限制,幼儿自我意识发展的总体水平比较低,还不能对自己进行独立、客观的评价,而往往根据成人的评价来评价自己和他人。
父母作为孩子早期成长过程中接触最多、最亲近信任的人,他们的评价直接影响着孩子的自我认知。


比如:经常收到父母“差评”的孩子,自我认知通常是负面的,认为自己没什么价值,很差劲,未来也不会有多大成就。


父母的评价如果大多是正向、客观的,孩子就会比较自信,认为自己值得被爱,值得更好的事物,能成为优秀的人。


而自我认知,往往决定了一个孩子是自尊自爱、自主自律、自强自信,还是自卑懦弱、自我否定和放任。


可以说,父母的评价,塑造着孩子的未来。



01

负面评价,会给孩子消极的心理暗示

在育儿的过程中,家长对于孩子的评价常常过于随意且负面。
比如:孩子性格内向,见人比较羞涩,不太擅长主动打招呼,家长看不惯:“你这孩子怎么这么胆小,打个招呼能怎么的?”
孩子在家动手做事不多,家长批评孩子:“成天好吃懒做。”
辅导孩子作业时,孩子理解得慢,家长生气地骂孩子:“真笨,猪脑子!”
这些负面评价、给孩子贴的负面“标签”,会让孩子产生消极的心理暗示,打击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
更糟糕的是,时间久了,孩子会逐渐往“标签”的样子靠近。
经典绘本《爱德华:世界上最恐怖的男孩》就揭示了大人随意且夸张的点评对孩子造成的影响。


主人公爱德华是一个调皮的小男孩,他喜欢踢东西,父母说


“爱德华,你很粗鲁,老是乱踢东西,你是世界上最粗鲁的男孩。”


从那天起,爱德华就变得越来越粗鲁。


爱德华有时会欺负小朋友,会捉弄动物,会把房间弄得很乱。父母经常指责他:


“爱德华你是世界上最恶劣、最没有爱心、最脏乱的男孩。”


渐渐地,爱德华变得越来越粗鲁、吵闹、恶劣、没爱心、脏乱。



事实上,爱德华只是偶尔犯一些小错误,可是家长把这个错误放大了,给他贴上各种负面标签,最终把他变成了世界上最糟糕的男孩。


如果爱德华的父母多用正面评价鼓励他会怎样呢?


爱德华喜欢踢东西,有一天他踢飞了一个花盆,父母说:“爱德华,我看见你种的花,长得很可爱,你应该多种一些植物啊。”


从此爱德华喜欢上了种花,越种越好,连隔壁邻居都来请教他。


爱德华有时还会有点不爱干净、调皮,但父母不再恶语相向,他们总说爱德华是世界上最可爱的男孩。


慢慢的,爱德华真的成为了世界上最可爱的男孩。


可以发现,孩子还是那个孩子,家长看孩子的眼光和评价变了,孩子就会发生改变。

每个孩子都不是完美的,有缺点或不足,有时犯错,都很正常。
家长随意给孩子负面评价,会不断放大和强化孩子身上的问题,限制了孩子潜能的发挥。
家长应当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现在做得不好,不代表一直不好。
在引导孩子时,应当就事论事,用具体详细的表述,帮助孩子看到自己的错误或不足,并提供有价值的帮助。
比如,孩子学习数学比较困难,比一般孩子要花更长时间才能理解知识点,家长在辅导的过程中,不能因耐心不足就心生愤怒,评价孩子:

“你数学不行,不是这块料!”


这样的结论,只会更加打击孩子学数学的积极性和信心,成绩越来越差。
正确的做法是,在孩子沮丧、失望时候,语言上鼓励他:“你只是暂时没学好而已,只要愿意努力练习,就会进步。”
行动上帮孩子找到问题所在,查漏补缺、增加练习量。
这样的引导方式,才能真正地帮助孩子,明确不足,不断提高。
放到其他事情上也是一样的道理,不要看到孩子表现出某个缺点,犯一个错误,就开始放大、以偏概全地给孩子负面评价。
学会就事论事,相信孩子的潜能,教育会发挥出更好的效果。


02

正面评价,也要注意用法用量

有些家长会说:要少给孩子负面评价,那正面评价对孩子总是好的吧,多夸孩子。
的确,在教育中,我们会提倡家长用正面的评价,对孩子表达期待,促使孩子的行为发生积极的转变。
比如孩子自己动手洗了袜子,家长这时候夸夸孩子:

“真能干!”

“真是个勤快的好孩子。”


受到肯定和鼓舞的孩子,会更乐意做这样的事情,好的行为得到强化。
但是,即使是正面的评价也要注意用量。
经常性的正面评价,容易导致孩子患上“表扬依赖症”——没有表扬,就没有前进的动力,甚至为了维持赞美,不敢走出“舒适区”迎接挑战,遇到困难就退缩,害怕会暴露自己的弱点和不足。
长远来看,对孩子的成长发展是不利的。
此外,随着孩子长大,尤其是进入小学后,家长要尽量减少评价性的语言,包括正面评价。
因为正向的“标签”,也容易固化孩子的自我认知。
打个最简单的比方,夸孩子是“好孩子”、“懂事听话”,一方面会让孩子变成家长喜欢的乖孩子,另一方面也限制了孩子的其他可能性。
长期生活在这样的评价之中,为了维护“好孩子” 的标签,孩子不敢打破常规,做出“不懂事”、违背父母意愿的言行,宁愿压抑自己真实的感受和想法。
许多“懂事的好孩子”直到成年之后,甚至人到中年,才深刻地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发现自己一直为了别人的期望而活,找不到自我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这是很遗憾的事情。
家长要认识到,每个孩子都是独特、鲜活、集多样特质于一身的个体,不是几句笼统的评价可以概括的。
比如:内向安静的孩子,可能拥有很强的专注力、坚韧的毅力;调皮捣蛋的孩子,可能有极高的运动天赋、号召力、领导力;不太聪明、成绩差的孩子,可能人缘特别好,善良诚实······
简单地给孩子贴上好与坏的标签,是对孩子潜能的巨大浪费,对孩子多样性的忽视。



那么正确的做法是什么呢?

首先,家长应当立体、全面地看待孩子的每一面
尤其要摒弃“只要学习不好,就一无是处”这样的观念,懂得欣赏孩子在“德智体美劳”各个方面的优点和特质。

不要拿孩子和别人作比较,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光芒。和过去的自己比,在不断进步,就值得肯定。


其次,评价孩子时,注重过程,而非结果和表现
比如,孩子参加钢琴比赛时发挥失常,没有取得名次,家长不应该根据表现就否定孩子,而是要就这个过程中孩子做得好的地方给予肯定,比如“态度端正,每天很勤奋地练习”。
不足的地方再一起探讨,想办法做出改进。

这样的评价方式,有利于培养孩子的成长型思维。
反之,家长如果经常根据结果和表现来评价孩子,会让孩子形成固定型思维,过于关注结果,自我价值感不稳定,心态容易失衡。
最后,评价孩子时,用恰当而具体的语言描述孩子的行为,并说出你欣赏的优点,远胜于笼统的评判。
比如:与其说“你跳舞跳得很好”,不如说“我很喜欢你跳舞时候自信、专注、闪闪发光的样子”;
与其说“你是个懂事的孩子”,不如说“你很体贴,总是这么勤快地帮妈妈做事,妈妈很感动,也很开心”……

客观具体的描述性语言,会帮助孩子更好地认识自己,建立起稳固的高自尊,而不是过于依赖外界的标准和评价来定义自己。


这一点,对于孩子的思维方式和人生发展至关重要。

有一句话说得很好:“父母的评价,会成为孩子自我实现的预言。


家长对孩子的评价,应尽量做到慎重、客观。不随意给孩子“差评”,并学会用更具体、恰当的语言来“评价”孩子。

(图文来自网络,侵权删) 



上一篇: 睡前半小时,陪伴孩子做到这4件事,孩子未来会越来越优秀 下一篇: 养好一个男孩,千万不要指望“放养”

你可能感兴趣的教员

您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阳光家教网版权所有    电脑版
webchat客服微信号:ygjjcom
首页 学员发布 我的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