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孩子在小学阶段最关键的8件事,比成绩重要100倍!

6-12岁,

整个的小学阶段,

是孩子成长中一个承前启后的关键阶段。


孩子这段独特的成长时光里,

除了学习,还有哪些更重要的事情呢?

希望今天的分享带给你启发!


1

  培养孩子勤奋的品质


根据心理学家埃里克森的“八阶段论”,

6-12岁孩子最大的成长任务

是培养出“勤奋”的品质。


就是说,

一个人勤奋与否,小学阶段就奠定基础了。

父母要多给孩子安排各种任务,

家务活,或其他动手实践的机会,

帮孩子体验到

“这件事我做成了、我能行”的成就感!


若孩子未得到有效支持,

反复在生活和学习中体验到无助和挫败,

就容易陷入消极情绪中

很多厌学的孩子,

以及自卑怯懦的小孩,就是这样来的。


家长要做到下面这两点:

第一,

不要盲目罚写练习、不打击孩子的自信心。

第二,

少表扬孩子的聪明,多表扬孩子的勤奋。


一定记住,孩子付出的所有努力都值得庆祝。



2

 价值观教育要趁早


有家长说,道德观、价值观这些东西

等孩子长大了自然就懂了。

殊不知,

有些东西父母若不曾教孩子,

可能永远都不会知道。

千万别等孩子吃了为人处事方面的大亏,

才后悔最该教的都没教。


6岁起,孩子就需要在父母的影响下,

逐渐建立自己的道德观和价值观,

培养个人的修养与品格。


该如何跟孩子聊价值观?

脑科学家洪兰教授曾说,

她幼年时,父亲常模拟社会的情景提问:

如果是你,这件事你会怎么做。

这就是价值观的训练。


不妨多用类似句式,

结合社会新闻或身边发生的事儿,

跟孩子聊聊,

到底何为善良,何为守信,

何为公平,何为诚实,

何为正直,何为公序良俗。


3

 帮孩子加入喜欢的非学校群体


为什么孩子需要非学校的群体?

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

学校里的评价标准往往很单一。

成绩好坏、听话与否,

几乎是评价学生是不是优秀的黄金准则。


假如一个孩子成绩不好,又比较调皮,

那他在校园里获得成就感和价值感的通道,

几乎就堵死了。


非学校群体的好处是,

能让孩子有更多机会

发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和长处。


所以,

一定不要单一强调孩子在学校的成绩,

多关注孩子的兴趣爱好,

帮孩子加入志趣相投的群体,

引导孩子在校园外,

也能够获得丰富的自信心、价值感来源。



4

 助力孩子找到榜样


家庭之外的成年人,

对孩子的成长也能起到很大影响。

特别是孩子10岁前后,

刚刚踏入青春期的门槛,

思索自己在这个世界的位置,

很需要一个心灵上的引路人、榜样。


这个人不会像同龄人,容易陷入情绪化当中。

更不会像父母,“关心则乱”,

动辄引发孩子的抵触心。


这位“引路人”会陪孩子一起探讨

“我喜欢什么,擅长什么,未来想做什么”,

并给予孩子客观中肯的指点。


家长不妨有意识地邀请信赖的亲朋好友,

或学校社团中的老师等

去做孩子的引路人。

有些话可能你无法开口跟孩子说,

可以请那位长辈去跟孩子说。


当然,好的人物传记,

也能成为孩子的人生榜样。

孩子能从中汲取别人的经验教训,

绕开别人走过的弯路,

得到人生的重要启迪和指引。


10部优秀的人物传记纪录片,

也推荐给大家:

《钱学森》《钟南山》《航天英雄 杨利伟》

《珍 Jane》《女大法官金斯伯格》

《成为沃伦·巴菲特》《我们都为比尔着盛装》

《不了神话 宫崎骏》《贝聿铭的光影传奇》

《卓别林的艺界人生》


5

 确保孩子有独自

 读完一本厚书的体验


语文教育家曹勇军曾说:

孩子10岁不告别浅薄阅读,

初中开始已经嫌晚,

到了高中就算临终关怀了。


这里的浅薄阅读指:

不需要思考、读的时候开心、

读完基本就忘掉的一些热销书等。


与之相对应的,

就是需要集中精力花费较长时间,

才能够读完的大部头“厚”书,

包括文学名著、各个学科领域的著作等。


后者的阅读体验是前者无法比拟的,

带给孩子的成就感和收获也是巨大的。

它能调动孩子的各种复杂感受,

启发孩子对世界的深度思考。


所以,不要总给孩子读太简单的书。

确保孩子进入小学高年级后,

拥有独立读完一本“厚”书的经验。



另,

从孩子出生,直到他小学毕业前,

都是亲子共读的黄金期。

因为0-14岁,

孩子的听力水平都优于阅读水平。

所以,请尽量坚持亲子共读,

哪怕孩子已经认字。


有数据显示,

家庭里坚持亲子阅读、

课外阅读习惯良好的孩子,

学习成绩平均高出其他孩子10分以上,

这些孩子的视野、思维方式,

也都更为开阔、富有思辨性。


6

 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力量感


如何才能养出一个积极乐观、强大自信的孩子?


首先,带孩子坚持一项运动。

游泳,打球,跑步,都可以,

父母最好做出表率。

当孩子看到你出门跑步,或陪他一起打拳,

就是在教他热爱自己的身体,

建构最基础的自信心。


其次,培养优势学科。


什么是优势学科?除了数学、语文、英语,可以是钢琴,绘画,唱歌,篮球,甚至跳绳……想不到吧,跳绳也可以!
学校就像个小社会,孩子们或多或少,都会有慕强的心理。孩子有了自己的优势项目,就能帮孩子获得自信。

第三,多跟孩子说:“试试看你来负责”。


第四,“你来带队”、“你可以做到”。

鼓励孩子尝试,

尤其要多鼓励孩子冲在前面,敢于做“头儿”。


一定记得亲口告诉孩子,不要害怕犯错。

帮孩子打破束缚,教会孩子勇敢尝试和体验,

哪怕结果不尽如人意。


请相信,

有健康人格和强大自信心的孩子,

不会没有好的人生!


7

 陪孩子早点接触真实的社会


教育学家杜威说:教育即生活。

然而,现在的孩子被保护得太好了,

接触真实的生活和社会的机会很少,

当他们真正踏入社会时,

会紧张、会手足无措,甚至错失良机。


多带孩子参加一些志愿者活动,

或者公益活动吧!

带孩子去你的公司参观也可以,

长短途旅行也不错。


多和孩子聊聊社会热点和时政新闻,

拓宽视野,增强社会责任感。

选择权威新闻来源,

设定讨论时间,鼓励孩子提问和表达观点,

并尊重孩子的意见。

 

我们的孩子也是社会的孩子,

他们总有一天

要在社会中认识不同的人、不同的文化,

父母要孩子体验到,

原来在作业、游戏、玩具以外,

小孩子也能关注大人世界里发生的事。


通过讨论帮孩子明白,

还有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

都与我们息息相关,

我,

是处于一个大坐标系中的一个点,

我要与世界连接。


这样的孩子,

眼界与见识都会更开阔。

他很难陷入抑郁或者虚无缥缈的空虚中,

因为很早他就在思考:

我是谁,

我在这个社会扮演怎样的角色,

我能为世界做点什么。


8

 多带孩子接触大自然


如今,生活在城镇中的孩子,

看起来拥有优越的物质条件,

却好似生活在一个精致的笼子里。


上海一项调研报告显示,

在受调查的1300多名儿童中,

48.5%的孩子每周户外活动时间少于3小时,

12.4%的孩子因为缺乏和自然的亲密接触,

出现明显的注意力不集中,

情绪调节能力和环境适应力较差,

以及缺乏好奇心等问题。


爱孩子就一定带他去户外,

去露营去跋涉,去经风雨,

去听鸟的鸣叫,去听水流叮咚!



大自然之于孩子稚嫩的生命,

既是滋养,也是启发。

它能唤起孩子对生活的热爱,

对世界的好奇,对生命的敬畏,

以及对未来的期许。


正如蒋勋老师所说:

人生中,

总有些苦闷靠知识,靠考试无法解答。


一个只是面对考试的孩子,

可能很难有机会碰触到人性和直正的自我,

这种挣扎也许会更加无处安放。


写在


成功和幸福往往来自

在童年时做过的细碎的、

看起来毫不起眼的“琐事”。


这些“琐事”不仅锻炼了孩子的习惯和本能,

还在潜移默化中激发着孩子拥抱生活的热情。


给孩子一个

健康的体魄、生存的能力、向上的心态,

他们才能够扛得住人生路上的风雨,

接得住未来生活的变化!



(图文来自网络,侵权删)


上一篇: 上海高考综评面试入围分数线+强基入围分数线! 下一篇: 孩子三岁了,这些规矩再不立就晚了!没开始的家长要尽快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教员

您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阳光家教网版权所有    电脑版
webchat客服微信号:ygjjcom
首页 学员发布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