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2020-2021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册记诵笔记(部编版)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第二单元    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一、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1.夏朝的建立与家天下

1)建立: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

2)地位(意义):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标志着中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3)制度:世袭制取代禅让制,开创了家天下时代。

2.商汤灭夏

1)建立:约公元前1600年,汤建立商朝。

2)都城:最初都城建在亳,受战乱、环境变化等因素影响,多次迁都,到商王盘庚时迁到殷,此后保持了相对的稳定。

3.武王伐纣

1)牧野之战:公元前1046年,武王与商军在牧野决战,商朝灭亡。

2)西周建立:公元前1046年 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京,史称西周。

4.西周的分封制

1)内容:周王根据血缘关系远近和功劳大小,将宗亲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建立诸侯国,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内进行再分封,从而确立了周王朝的社会等级制度——分封制。社会按等级分为统治阶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和被统治阶级平民、奴隶

2)作用:加强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

3)西周灭亡:公元前841年,周厉王与民争利,引起国人暴动。公元前771年,西周王朝被犬戎族所灭。

青铜器和甲骨文

1.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1)出现:原始社会末期,我国已经出现了青铜器;距今4000多年的甘肃齐家文化遗址出土了铜镜。

2)发展:商朝以后数量增多、种类丰富、用途较广泛,主要用于饮食、祭祀和军事等方面,功能也由食器等发展到礼器;而且制作工艺高超,采用泥范铸造法

3)典型代表: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

2.甲骨文记事

1)名称来历: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

2)发现情况1899年,清朝人王懿荣首次发现甲骨文,至今已有16万片以上,其中商代有字的甲骨10余万片,单字有4500个左右,已经识别的有1500多字。

3)记载内容:甲骨文记载内容丰富,涉及祭祀、战争、农牧业、官制、刑法、医药、天文历法等。

4)发现意义:甲骨文是中国发现的古代文字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对中国文字的形成与发展有深远的影响。目前所知,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3.甲骨文的造字特点

1)造字方法:甲骨文使用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多种造字方法。

2)造字特点:象形是最原始的造字方法,用图形、线条把物体的外形特征勾画出来。指事是用一种指示性符号表示某一事物或概念。会意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结合起来表示新的意义。形声最为进步,用声符来注音,用一个字表示类别,组成新字,能造出大量文字,现代汉字很多都是形声字。

动荡的春秋时期

1.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

1)东周: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将国都从镐京东迁洛邑,中国历史进入东周时期。东周前期被称为春秋时期。

2)表现: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使得农业发展迅速。随着农业的发展,手工业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随着产品的增加,商业活动逐渐活跃。

3)标志: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

2.王室衰微

1)背景:春秋时期社会动荡,各种制度遭到破坏,分封制逐步瓦解。

2)表现:周平王东迁后,周王室的统治力大减,已无力控制诸侯,甚至要依赖诸侯国的经济支持。

3)影响:周王室地位下降,诸侯竞相称霸,操控政治局面,实际上取代了周天子的地位。

3.诸侯争霸

1)原因:由于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各诸侯国为了自身的利益,相互之间展开激烈的争斗。

2)特点:强大的诸侯,以尊王攘夷的名义进行征战,争夺霸主地位。

3)春秋霸主: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秦穆公等先后称霸中原,号令诸侯。到春秋末期,长江下游的吴国和越国先后北上争霸。

4)影响:在春秋争霸的过程中,有的诸侯国被灭掉,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与此同时,中原的诸华诸夏在同周边的戎、狄、蛮、夷等族长期交往和斗争中,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1.战国七雄

1)形成:战国初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大夫瓜分,齐国由大夫田氏取代。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的势力较强,史称战国七雄

2)重要战役: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等。

3)特点:战争规模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

4)结果:秦国逐渐成为实力最强大的诸侯国,对东方六国构成威胁。

2.商鞅变法

1)原因: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势力增强。

2)目的: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3)变法: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

4)主要内容:在政治上,确立县制,废除贵族世袭特权,改革户籍制度,严明法度;在经济上,废除井田制,鼓励耕织,统一度量衡;在军事上,奖励军功。

5)影响:秦国国力大为增强,军队战斗力提高,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3.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1)修建: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郡守李冰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都江堰。由渠首和灌溉网两大系统工程组成,发挥了防洪、灌溉、水运等等方面的作用。

2)意义: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

百家争鸣

1老子

1)历史地位:春秋后期楚国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2)思想主张:人们应顺其自然;世间的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主张无为而治

3)相关著作:《老子》(《道德经》)

2.孔子和儒家学说

1)历史地位春秋后期鲁国人,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2)思想成就:核心思想是,提出仁者爱人;主张以德治国,反对苛政。

3)教育成就: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在教学中,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识教育,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原则和方法。

4)影响:孔子的思想由其弟子整理成《论语》一书,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他所提出的一些道德规范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也具有深远的影响。

3.百家争鸣

1)背景:战国时期,旧制度进一步崩溃,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各陈其说,相互影响,取长补短,这一思想文化繁荣局面被称为百家争鸣

2)主要学派、代表及主张:

学派

代表

主要主张

墨家

墨子

兼爱非攻,选贤于能,提倡节俭

儒家

孟子

主张仁政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反对一切非正义战争

荀子

主张礼治,明确尊卑等级

道家

庄子

顺应自然和民心,追求精神自由,保持独立人格

法家

韩非

反对空谈仁义,强调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专制统治

3)影响: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1.对世袭制代替禅让制的评价:这是历史的进步。禅让制出现在生产力极低的原始社会,当时采取氏族公社制度,政治上公天下。原始社会后期,生产カ水平提高,剩余产品出现了,私有制也就应运而生,而家天下的王位世袭制是与私有制相适应的。因此可以说,从禅让到王位世袭,从天下为公到天下为家,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阶级对立的产物,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世袭制以其鲜明的私有化体现了社会的重大进步。

2.西周分封制的作用

1)通过分封制,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周朝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并逐步构织出遍布全国的交通网络,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打破了夏商时期众邦国林立的状态。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2)通过分封制,周人势力范围不断扩大。周天子确立了天下共主地位,统治效果得到加强。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的等级序列。

3)通过分封制,周的文化形式覆盖了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密切了同周边各少数民族的关系,推动了边远地区的经济开发和文化发展;周文化具有惊人的稳定性和延续性。

4)分封制加速了全国经济的发展。

5)分封制到了西周后期加剧了各诸侯国对周王室的不忠,形成了强大的地方武装割据力量。

3.对禅让制、世袭制与分封制的理解

1)禅让制:是我国原始社会部落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开始于尧担任部落联盟首领时,是一种公天下制度。

2)世袭制:是指一个家庭世世代代世袭王位或帝位,或父死子继或兄终弟及,是一种家天下的制度。

3)分封制:是西周重要的政治制度,它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授民授疆土的形式,用分封的义务、

权利与承诺,使政权与族权紧密结合,以巩固统治。但分封制也埋下了分裂的祸根。

4.今天中国的政治制度与西周的分封制的区别:今天,中国的军事和政治是分开管理的,地方行政长官没有军权,不用像西周那样向中央进贡、提供军队,老百姓也不用去服苦役。封国的诸候是世袭的,今天各地的省长、市长不是。分封制有严格的等级制度,是统治阶级压迫被统治阶级的エ具,今天的新社会则是人民当家做主,各省市区领导的权カ比周代诸侯的权力要小很多。

5.中国人从古到今都重视的原因

1)鼎:是古代用于烹煮食物的器具,是古代礼器中的主要器物,是各级贵族的专用品,是古代礼治社会政治、经济权カ的象征。

2)夏朝:传说大禹铸九鼎,是一统天下、建立夏朝的标志。从此,九鼎成为中央政权的象征。

3)春秋:楚庄公曾向周定王的使臣公孙满问鼎之大小、轻重,使得问鼎一词成为觊觎国家权力的专用语。

4)周礼:按照周礼,贵族在使用鼎的数量上有严格的规定,用鼎数量的多少直接代表了贵族等级的高低。天子用九鼎八簋,诸侯用七鼎六簋,卿大夫用五鼎四簋等。

6.甲骨文的主要特点

1)在字的构造方面,有些象形字只注重突出实物的特征,笔画多少、正反向背不统一。

2)甲骨文的一些会意字,只要求偏旁合起来含义明确,而不要求固定。因此,甲骨文中的异体字非常多,有的一个字可有十几甚至几十种写法。

3)甲骨文的形体,往往是以所表示实物的繁简决定大小的,有的一个字可以占上几个字的位置,也可有长、有短。

4)因为字是用刀刻在较硬的兽骨上的,所以笔画较细,直笔居多。

7.铁农具在当时能快速推广的原因

1)优势:铁农具与其他农具相比具有优势,比如:石器、木器、骨器等虽然廉价,但硬度不够,不耐用;青铜虽硬,但比脆,容易断;而铁器与它们相比,不仅蕴藏丰富,开采方便,质地坚硬,而且很锋利,特别适合制造农具。

2)技术:当时治铁工业已相当发达,能够生产大量铁器。

正是以上这些原因,使得春秋时期铁农具得以广泛使用,从种到收,各种铁农具都基本具备了,人们的农业生产效率大大提高,促进了生产力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因此我们也说,铁农具的发明和使用是生产工具的革命。

8.春秋战国时期战争的分析

1)春秋时期:战争的实质是诸侯争霸,为了土地、人口和对其他诸侯国的控制权,为了争当周王的替

代者,争当天下共主的斗争,周天子仍然存在。

2)战国时期:战争的性质是兼并统一,通过兼并实现了区域的局部统一,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9.关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统一趋势的正确认识

春秋战国时期与西周时期相比,表面上看是诸候割据纷争、统一局面破坏,但实际上却孕育着统一的必然趋势。其原因如下:

1)西周末年,周天子权威已受到破坏。东周初,周天子实际上已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统一局面已不存在。

2)从经济上来说,由于春秋以来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各地社会经济联系加强,各诸侯国经济交往频繁,这就为统一创造了经济基础。

3)从形式上来说,逐步实现着局部统一。春秋战国时期与西周时的八百诸侯相比,显然是大大进步了,更大范围的局部统一和区域统一已经出现。

4)从人们的要求来看,统一成为社会各阶层的共同愿望。

5)从民族关系上来说,民族凝聚力增强,华夷之辨观念相对淡薄,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

这些因素说明,春秋战国时期统一趋势明显加强了。同时,为秦汉时期的大一统局面奠定了基础。

10.图解商鞅变法的内容和影响

 

11仁政孔子对作了充分的阐发,把它提高到伦理哲学的最高点,形成一种系统的儒家学说。孔子所讲的,含义十分宽泛,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是其最主要的两个内容。后来,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学说,形成仁政学说和重民思想。

12.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百家争鸣局面的原因

1)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迅速发展,促进了商业的繁荣和城镇的兴盛,生产力和经济的发展,猛烈地

冲击着传统的社会政治秩序,新兴贵族阶级急需解决激烈社会大变革中的一系列问题,以增强实力,维护统治。

2)私学的兴起和讲学之风的出现,造就了一批有知识、有才干和敢于表达自己观点的思想家,这就促成了各种政治主张的产生和不同学派的形成。

总之,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是经济基础的大变革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必然反映。


获得更多试题及答案,欢迎联系微信公众号:ygjjcom

上一篇: 2020-2021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册记诵笔记(部编版)第三单元 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下一篇: 2020-2021学年九年历史上册记诵笔记(部编版)第一单元 古代亚非文明

你可能感兴趣的教员

您可能感兴趣的试题

©阳光家教网版权所有    电脑版
webchat客服微信号:ygjjcom
首页 学员发布 更多